《納蘭聖德筆下的女性形象》

【引言】

對清初詞人納蘭性德(注1)詞作的評語, 可以「真」、「情」二字概括之。納蘭詞的情, 從胸中流出, 不加雕飾, 如道家言, 可謂得其本真。如葉嘉瑩先生所說「天性所稟賦的詞心」是影響納蘭詞作風格有指導性的作用, 而外在因素, 造就了詞人生活中不少的歷鍊與情感衝突, 使詞人的「情」更趨於蘊藉深厚。

本文旨在探求納蘭詞作中如何表達他的「婉約之情」, 他曾自言「予本多情人」(《擬古四十首》之十五), 故他的作品中亦不乏艷詞及對女性的描寫, 而女性先天具纖微敏感的特質, 這點與納蘭本身自有相近之處, 所以本文嘗試以納蘭筆下的女性形象作切入點, , 通過對女性形象塑造的分析, 望能窺見詞人較深層的情感世界。

本文先選取分析的詞作, 而文本則選自:

1)盛冬鈴選注:《納蘭性德詞選》, 香港:三聯書店, 1986年8月版。

2)葉嘉瑩主編:《納蘭性德詞 新釋輯評》, 北京:中國書店, 2009年1月第5次印刷。

至於女性形象主要分外貌及情感兩方面進行分析, 在歸納出詞人筆下女性形象特質後, 再嘗試探求女性形象為何如此?與他的內心情感或價值觀有甚麼關係?

【女性形象的刻劃】

(一)外貌

在納蘭以愛情婚姻、悼亡、塞上、詠物為主題的作品中, 也不乏對女性的刻劃與描繪。於盛冬鈴選注的《納蘭性德詞選》中, 選取了41首作分析的文本, 輔以葉嘉瑩主編《納蘭性德詞 新釋輯評》的注釋與講評, 歸納出以下兩方面:

直接描寫女性的面貌身型方面的, 有彎眉、低髻、風鬟雨鬢、點鬢霜微、纖腰、鸚咀、素手、薄妝;衣著是身穿華衣, 翠袖羅裙、玉釵、金縷鞋的;體態單薄、瘦弱。動態方面, 無言、流淚、忍笑、吟和、佯笑、梳頭、佇立、偎人顫、閒情枕臂等。

詞人亦通過意象、比喻進行間接描寫, 引發聯想, 例如:紅冷、紅怨、紅影、梨花、桃花, 均是「花」的意象, 當然花與女性在特點上嬌美、易凋謝、引人憐惜等有相似之處, 而據李慶霞對納蔯詞意象的分析, 則謂「紅」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象徵著柔情、溫暖, 據統計, 納蘭詞中紅色的物象與情境就有80多處(注2)

。至於梨花花色潔白, 亦表達了女性的純潔;詞人以「芙蓉帶雨」比喻女子滿臉淚痕, 遙峰、春山的形狀秀美, 亦有如女子的雙眉。

(二)情感

詞人運用了不同的藝術手法對女性情感作刻劃, 敘事觀點的運用、在場景中行為動作的描寫, 或借景、借物抒情, 甚或將情渾融於整首詞中的, 表現了納蘭與詞中的女性實同為一體。

例如:《山花子》

小立紅橋柳半垂, 越羅裙颺縷金衣。採得可榴雙葉子, 欲遺誰?

便是有情當落月, 只應無伴送斜暉。寄語東風休著力, 不禁吹!

上片描寫在紅橋小立的女子的形貌狀態, 她採下石榴樹上成雙的葉子, 想送給誰呢?表現了相思之意。 下片寫女子就是含情不寐, 獨對落月, 也只應是無人相伴, 送走斜暉。讓東風不要那麼使勁地吹, 她可是經不起啊!

從男性旁觀者的角度擬想那女子獨處無伴, 就算她有情又怎樣, 最後獨個兒送走夕陽餘暉是意料中事, 表現了女子的相思無所寄託的愁苦。更叫東風休著力吹打, 既突出了女子的弱不禁風, 亦流露了作者對那女子的關心。納蘭在詞中, 以自己代入女子的角色, 與她同歌同泣, 為女子傅情情達意。據葉嘉瑩先生在《詞學新銓》中也有有關的分析:

納對女性的敘寫, 無論以女子的口吻, 還是以男性的口吻寫女性, 均能從體諒女子的情感出發, 而非視女性為「他者」作描寫, 反映了一種「相知」, 能「敬」的態度, 當中實有一種「平等視之」的觀念存在使然。

再看《臨江仙》

昨夜個人曾有約, 嚴城玉漏三更。一彎新月幾疏星。夜闌猶未寢,人靜鼠窺燈。不是瞿塘風間阻, 錯教人恨無情。小闌干外寂無聲。幾回腸斷處, 風動護花鈴。

以女子的口吻寫情人失約不來, 天幕上掛著新月, 疏星點綴, 夜深未睡。記事寫景, 下面進行心理描寫, 想到情人是因故被阻, 就像船行到瞿塘峽, 忽遇打頭風, 卻教人錯恨他無情。聽風吹鈴響, 不禁又一回傷心斷腸。可見月女子在反復思量著情人不來的原因, 甚或為他解釋, 怕錯怪了他的無情失約, 處處為對方著想, 那份情思可見一斑。上片以外在的靜景襯托, 四處寂靜, 而女子內在的思緒活躍, 更見煩惱難耐, 最後以動態的鈴聲收結, 與靜景又恰成對比。

從上述的分析, 可見納蘭不單從字句摹寫女性的情感, 亦通過藝術手法的變換, 人物、景物、場景用心的佈置安排, 營造出一個個生動的畫面, 而女子的行為心理、情感變化就從整首詞的空間中展現出來, 造就的已不是平面的女性形象, 達到的是立體的畫面, 傳情達意, 廣用手法, 靈活組句, 一絲不苟, 造情自然達到雖是人工, 宛若天開了。

【女性形象的特質】

納蘭眼中的女性, 在直觀上, 多是貴族女子, 身穿華衣, 舉手投足均見嬌弱, 然而卻薄妝鉛淺, 形體單薄, 意象寫到的都是凋謝之象, 虛無而冷的感覺, 這些描述與詞意是有著極大係的, 既與相愛的人分離, 必無心於妝容, 流淚無言;但與愛人相聚之時, 則笑語盈盈, 以郎臂為枕了。

情感上, 從選取的作品看來, 所描寫的女性的內心是感性主導的, 具有纖巧敏感的個性, 觀察入微, 心事綿密, 如《如夢令》的「心事眼波誰定」, 眼波流轉, 無法捉摸。無論是閏婦、少女、妻子, 無不為情所支配, 亦即男子如終是情感上的主導, 女性的樂與哀均不為自己所能控制。怕為郎所棄《木蘭花令》「人生若只如初見, 何事秋風悲畫扇」感情最好是保持在初相識時的狀態, 不即不離, 不愛不恨, 便不會擔心秋扇見捐而被男子所棄了。《昭君怨》「寂寂鎖朱門, 夢承恩」自困於深院, 重門深鎖, 得君來幸, 唯有寄予夢中, 那求而求不得的失望而自慰的心理可謂躍然紙上。然而也從中可發現, 描寫的女子心裏實則知道情之傷人, 女性面對感情時的付出, 未必得到相應的回報或相待, 但她們都是投入而矢志不渝, 而少有浪蕩的女性形象, 由此亦反映了納蘭心目中的女性忠於情感的特點。

【總結 - 納蘭的內心與女性形象塑造的關係】

不少的學者對納蘭的性格均以「悲劇」二字來形容, 原因分別是仕途上現實與理想造成的落差、愛妻早逝、個性純厚而與官場的勢利格格不入等。當然上述都是影響他作品風格的因素; 但反本尋源, 他自身品性亦決定了他如何去對待切的人事世態, 從他的作品中不難看到個人情懷的抒寫, 《眼兒媚》「莫把瓊花比淡妝, 誰似白霓裳, 別樣清幽, 自然標格, 莫近東牆」歌詠了白梅的凌霜倣傲雪, 天然皎潔, 表裏如一, 孤高標格, 鄙棄世俗的, 可是亦因卓然自立, 自然同途或欣賞者便不多了。在他的悼亡詞中《山花子˙林下荒苔》曾寫道「半世浮名隨逝水, 一宵冷雨葬名花, 魂是柳綿吹欲碎, 繞天涯。」由妻子的亡故而想到自己飄泊的身世。在一首寫給顧貞觀的書信中, 他表達了忘情官場, 抱影林泉的希望:「人各有情, 不能相強。使得為清時賀監, 放浪江湖;何必學漢室之東方, 浮沉金馬乎?倘異日者, 脫屣宦途, 拂衣委巷, 漁庄蟹舍, 足我生涯;藥臼茶鐺, 銷茲歲月。  橋作客, 不屋稱農, 恆抱影於林泉, 遂忘情於軒冕, 是吾願也, 然亦不敢必也。」(注3)   納蘭就是如王國維先生所說的「此由初入中原, 未染漢人風氣, 故能真初如此」(注4 )本性率真, 有他個人的理想, 如白梅的孤高而不容沾染, 他的家世背景, 不代表他個人對名利繁華的態度, 如何看世界, 在於自知, 如魚飲水, 冷暖自知, 寄託的亦有此意。所以納蘭性仍出自真實的個人感覺, 他對情的價值觀, 就是他筆下女性對情的價值觀, 以男性的口吻或以女性口吻敘寫, 其實也是他自己, 在詞作中實際男女的界線是模糊的, 有時是男寫女, 還是女寫男也分不清, 故就以上的分析作一總結, 納蘭所寫的女性形象是一個情感的載體, 寫女性, 就是有他個人的影子, 無論感情上的深微細膩, 還是外貌上的弱質矜貴, 他既要寫纖巧情絲, 借女性天賦與此相契合的性別個性, 不是順理成章嗎? 

注釋

注1:納蘭性德, 生於順治11年12月12日(1655年1月19日), 字容若, 初名成德, 後避東宮允礽, 小名「保成」, 犯「成」字, 改曰「性德」, 號楞伽山人。性德之父為康熙權臣大學士明珠, 母親是覺羅氏為英親王阿濟格第5女。家族屬正黃旗。祖父金台什, 其妹於明萬歷16年嫁努爾哈赤為妃, 生皇太極。18歲中舉人,19歲廖加會試, 殿試時適患「寒疾」, 未能參加。曾拜漢人徐學乾為師。清康熙15年(1676) 22歲參加殿試中二甲第7名, 授以三等侍衛一職, 後晉升一等。康熙13年(1674) 20歲時, 娶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為妻, 盧氏年方18, 但僅3年, 盧氏早死,繼室為官氏, 又有納沈宛為妾之說, 但仍多疑議。有子三人:福格、福爾敦、福森;女四:長適高其倬、之適年羹堯、三適馬喀納, 四則不詳。康熙24年, 納蘭跟康熙南巡復回京師, 5月間, 忽染疾, 1685年5月30日去世, 终年31歲。

著作有《淥水亭雜識》,在徐學乾指導下完成《通志堂經解》, 詞作方面有《側帽詞》, 後顧貞觀為之改名《飲水詞》, 死後6年, 徐學乾輯刻其遺作為《通志堂集》其中包括詞四卷, 後有刻本多種, 以光緒年間許增所刊《納蘭詞》收錄最備, 共342首。又有《詞林正略》, 有考訂、編輯的《大易集義粹言》80卷, 有《陳氏禮記集說補正》38卷, 又與顧貞觀合作編選《今詞初集》、《名家絕句鈔》、《全唐詩選》等書。

注2:《論納蘭詞的「香艷」之風》頁75

注3:《納蘭性德和他的詞》頁127-128

注4:《近三百年名家詞選 》頁77

書目

1. 盛冬鈴選注:《納蘭性德詞選》, 香港:三聯書店, 1986年8月版。

2. 葉嘉瑩主編:《納蘭性德詞 新釋輯評》, 北京:中國書店, 2009年1月第5次印刷。

3. 黃天驥著:《納蘭性德和他的詞》, 廣東:人民出版社, 1983年10月第1次印刷。

4. 納蘭性德撰  趙秀亭 馮統一箋校:《飲水詞箋校》, 遼寧:遼寧教育出版社, 2001年7月第1次印刷。

Powered by Friendly Portal System v10.3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