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遊古蹟到教育真諦的反思

楊佩珊校長

上月參加了學校為辦學團體老師統籌的一個聯校專業發展活動-----參與由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主辦的「2014 古蹟周遊樂」。古蹟周遊樂本年度的活動於十月至十一月舉行,以法定古蹟或已獲評級的教堂和廟宇為主題,介紹十一所教堂和十一所廟宇。我們參觀了其中的一個古蹟-----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教堂。

從二十年前每天早上上大學的旅途,到現在每次回到教區總部開會的旅途中,總會經過堅道。我見證了堅道在這二十年的變化,它由當年滿是十多層高的大廈,到現在看見的多是一幢幢高高的高尚住宅。嘉諾撒仁愛女修會小堂(俗稱「聖心小堂」)正是座落在堅道這街道上。聖心小堂平時不對外開放,加上教堂四周被樓宇遮擋,一般人不知道這裏原來「隱藏」了這樣美麗的古典式教堂。筆者也是藉?是次參觀才發現這個繁華鬧市中的「珍寶」。

參觀聖心小堂時,不單認識到教堂的建築特色,而最大的收獲是透過修女介紹修會在港辦學的歷史中所得的反思。修女講述到當年辦學的經過,她們選取服侍的不是住在半山的達官貴人的子女,而是照顧在戰亂中被遺棄的孤兒或健康有問題的貧童。同時,修會的修女亦會到妓院贖回一些願意脫離苦海的女童。修女們不單教授孩子知識、更教導她們如何保護及專重自己,最重要的是教授她們一些手藝,好讓他們能自力更新。這些其實就是現今的常規課程、德育教育及職業輔導教育的雛型。修女們遠道從意大利到來,她們沒有接愛什麼教育文憑或專業的訓練,甚至連中文也不懂。她們有的那份勇氣和一顆一顆無私付出的愛心。從昔日服侍最卑微的一群,到今天修會辦的每所學校,都深得家長及公眾歡迎及認同。當中一群修女所付出的,教育背後的那份「愛」,獲得社會的認同及支持,無論是金錢或是校舍地段的捐贈,都是成功的主要元素。

在參觀的途中,修女為我們介紹很多不同的建築及建設,當中道出很多當年的生活片段。當中留下的每一件古蹟,都從修女介紹時的神態及語句中,深深的感受到那份對人及物真摰的感情。在參觀的人群中,有些是三四十多年前聖心小學的畢業同學,從她們回顧校舍每一角落時的笑臉及興奮,一起細心回味,到親切地拖著修女在校園裏漫步的情境,我都能深深感受到那份由「愛」化作的「情」。

反觀今天的教育,我們同樣有無私付出,以「愛」為根本的老師,特別是教授最弱能力孩子的老師,他們所付出的心力一定不會比其他老師少,但社會對他們的支持及認同能復當年嗎?從早年正新書院校舍問題,到近年的殺校問題,筆者的確感到點點慨嘆及無奈。不知從那時開始,家長及社會在追尋?以優質與華麗掛帥的指標,我們郤忘了那些服侍?卑微一群的工作者,忘了教育背後成功最大的目標是那份由「愛」化作的「情」。學校關門大吉了,同學們還有那些由「愛」化作「情」的實體空間嗎?學校真是非殺不可?

有幸今天在百忙的校長工作中,有此機會參觀這個繁華鬧市中的「珍寶」。它隱藏的不單是那美麗的古典式教堂,而是喚醒我們教育真諦是那份由「愛」轉化的「情」。為我在教育路中注入新的力量。各位教育路上的同路人,不管在這繁華鬧市中有多少「珍寶」被遺忘,不管教育前路有多少風霜,讓我們一同努力,為每一個孩子注入那份「愛」,並一起將之化為「情」。

Powered by Friendly Portal System v10.32